编者按: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汉字的一笔一划也是书法的重要内容。而想要在中国书法上有所成就,需掌握书写技巧以外,还需对书法理论有深入的研究。
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推荐书法家岑世祯临池十余载,对中国书法已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。以下是岑世祯关于中国书法的学术性探讨,以期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角度。
临池浅见之一、二
文
岑世祯
经十多年的临池,笔者有两点较深刻的感悟,特藉此与同仁分享,且深祈得到高手的惠正。
图
岑世祯《毛公鼎孰敢不正》33xcm
图
岑世祯篆书
节临西汉新莽嘉量铭文33xcm
其一,是中华书法(特指汉字书法,下称书法),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。笔者认为其内涵至少包括:文化、艺术,及蕴藏在其中深邃之哲理。
书法,是由汉字派生出来的。汉字是中华数千年璀璨文化的载体。没有文化的滋润,就如花木没有了阳光、雨露,甚至土壤,决不能生生不息的。历代之文化均由杰出的书法作品留传于后世的。它们或刻于龟甲、兽骨,或铸于钟鼎,或写于简帛,或凿于碑上,或印于帖上。可见文化是书法存在与发展的根基。我们学习书法,必须学习中华璀璨之文化,并以文化去滋润,去发展书法。
艺术,是书法表现形态的升华。从古至今,它与时俱进,衍化出多种书体,产生了多种风格,如:先秦之质朴,汉魏之雄强,晋人之尚韵,唐人之尚法,宋人之尚意,元明之尚态,清人之尚质,千姿百态,摇曳多姿,美不胜收,从而构建成宏大浩瀚之书法艺术宝库。
图
岑世祯行草苏东坡词《定风波》
书法艺术之美是由线条组合而成的,它包括:线条之美、结构之美、章法之美、墨色之美,有人把它誉为“无言之诗,无形之舞,无图之画,无声之乐。”在这形体之美中又绽放出相应的神韵之美。
艺术之深层在于哲理,在于书法这种形式美的特有规律。马克思在其哲学手稿中说:“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”,书写的过程是对象化的过程,创作者必然把自身的精神力量,即气质、风格、情感倾注其中。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会流行、推崇某一书体,某一风格,这其中就有社会人文的哲理。为什么不同的作者,甚至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韵味的作品,这其中就饱含着美的规律。所以我们学习书法,还得学习相应的哲学与美学,然后才能探求出书法艺术美之源,并创出合乎自身特点的风格。
图
岑世祯行草老子《道德经》语
其二,成功的书法必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命体。笔者认为要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命体的书法,必须同时兼备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:
特点一是形神兼备。世上任何生命体均是形神兼备的,书法也不例外。书法之形,是我们视觉所见到的一篇篇作品。其神呢?是隐形的,这就是其作品让人感受到的精神,是喜、怒、哀、乐的体现。这正是古人所说的:“书乃心画”的内涵。我们学习书法要读懂他人的作品与作者神交,务必“知人论世①,以意逆志②”。对创作者而言,必须学会用笔墨、线条、结构、章法去表现出作品内容所蕴含的时代风貌与其精神特点,这样才不会千人一面,而失其神,丢掉艺术。模版式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,其作者最多只能是书工、书匠。只有形神合一,形式与内容高度吻合才是成功的书法艺术。
图
岑世祯临岳飞书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
每幅x33cm共六幅(自绘图)
图
岑世祯草书
岳飞《满江红》33xcm共三幅
怎样凭笔墨、线条、结构、章法去表现万千种感情呢?这要靠我们去探究前人各种表现手法,临写各种书体、各种风格的书法,并悟出其内在的规律。故笔者建议学习者要走一条“由约及博,由博反约”之路。即先攻下一种书体的某一风格,再广博地学习其他,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认识中华书法,并从中掌握多种表现情感的手法,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说:“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。”,有如蜜蜂酿蜜那样采集百花之精华而成蜜;又如凸透镜那样,先吸取千万道七彩阳光于自身,然后汇聚成灼热的焦点.其所成之蜜,所汇聚的焦点就是“反约”,“反约”便是自我风格的形成。这时,在你的笔下每一笔画有如一个个音符,通过音符的组合便能演奏出一首首优美的乐曲。
图
岑世祯草书《黄帝内经》语33xcm
图
岑世祯行书
苏东坡《赤壁赋》x33cm(横屏看)
笔者认为心手合一,形神和鸣应当是书法艺术皇冠上的明珠。
特点二是血脉相连。凡生命体必然是血脉相连的。有血脉相连的书法,能给人以强大的心理冲击力。我们得研究书法是怎样血脉相连的。书法中的每一笔画有如一个细胞,每个字,每一行,每一列,有如生命体的部件。它们是怎样形成风韵一致,情感同一的篇章的呢?这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密码。这密码有的如骨骼、血管,是有形可见的,如书写时的照应,或丝丝相连;有的如经络那样,是无迹可寻的暗合或意合。这要我们在学习中,尤在读帖中去破译,然后一步步地构建自身书法上的密码。
图
岑世祯瘦金体《陋室铭》33xcm
图
岑世祯草书
《波罗蜜心经》x66cm(横屏看)
特点三是对立统一。对立统一是一种哲理,它存在于世界万物,尤其在生命体中。中华医道讲阴阳平衡。阴阳是对立,是矛盾;平衡是统一,是和谐。体现在书法上的阴阳,(即矛盾的多方面):如欹正、向背、方圆、刚柔、高低、大小、浓淡、焦润、疾缓、厚重与纤细等等。我们在习碑帖时要善于发现这种种矛盾,并揣摩出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,使通篇达到和谐统一的。这又是一个书法上的密码。设置矛盾,解决矛盾是生命体一个伟大的创作,是艺术高超的体现。如小说、戏剧,没有矛盾的对立,就成不了小说、戏剧。设置矛盾,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引人入胜的情节。但设置矛盾与解决矛盾,必须合乎规律。小说、戏剧就要求:出乎意料之外,合乎情理之中。书法的“意料之外”就是创新,书法上的“情理”则是书法的法度。即说书法的创新必须合乎书法的法度。当前出现的某些怪书、丑书是不合乎法度的,是没有生命力的。
对立统一方面放宽泛点,也涵盖把不同类的统一起来。如把不同时代,不同风格,不同书体,不同地域的某些因素融合起来,也是一种创作。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,距离越远的嫁接常会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。当今不少书家,在这方面也获得了成功。
图
岑世祯行书《离骚》
(全书共十二幅,现只选最后一幅)
以上三者便是笔者试从哲学的高度去探求书法的生命观:形神兼备,体现物质与精神,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哲理;血脉相连,体现不同结构产生不同效应,形成不同物质的系统论哲学观;对立统一,则体现矛盾发展的辩证法哲理。
图
岑世祯楷书《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》
纵观从古到今的书法发展,可见创新是书法生命体能源远流长、长盛不衰的根蒂。中华二千多年前的《礼记·大学》就提出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的观点。我们聪明的先哲早已发现:任何事物均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,不断地革新自我。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及其书法,正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例证。但创新决不能离开继承,否则,其所谓的创新就变成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,失去了根基。我们学习书法,必须先继承。继承则要临习古人的碑帖,从中领悟掌握其法度,再以其法度去寻求创新之路。那么,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古今的关系呢?唐代书法家、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《书谱》中说得好,他说: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。”。其意为:学习古人不能违背时代精神;追随时代气息,又不能与当时的流弊相混。
图
岑世祯隶书《和乐》x33cm
图
岑世祯王湾诗《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》
图
岑世祯草书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以上为笔者的一些陋见,谨供读者们参考。本人起步较晚,且缺乏名师指点,只能如瞽叟之夜行,摸索着前行。笔者虽已年过七十五岁,但仍处在启航阶段。只愿余生人书俱老,为弘扬书法这门国粹献出绵力。
⊙注释:
①“知人论世”出自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颂其诗,读其书,不知其人可乎?是以论其世也。”其意为:要读懂作品,必须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处境。
②“以意逆志”出自《孟子·万章上》,其意为: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作者要表现的意图。
作者简介
AuthorProfile
岑世祯,专家型教育工作者,省特级教师,一级书法家。原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(现教育发展研究院)任党政负责人,兼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、教研室主任、教科所所长、教育局党校副校长,兼任广州市关工委特约研究员、省高评委及学科负责人、省特级教师评委及学科负责人、香港灯烛教育协会客座教授、原广州师院研究生导师。
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