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神宗元丰二年,就任湖州知州的苏轼给皇帝写了一封谢表(地方官到任后必做的任务),感谢皇帝的恩典。因为苏轼作为文坛领袖,带头反对当时的新法。所以,以李定、舒亶为首的支持新法的朝臣抓住了谢表里的几个用词,又从他出版的《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》里搜集了一些对他不利的证据,然后上奏弹劾苏轼对朝廷不敬。起初神宗不想追究,无奈何多位御史连章弹劾,神宗只好让御史台将苏轼拘捕至京师审问。
苏轼枯石图苏轼在被审期间心神惊慌无定,感觉在劫难逃,为不想连累他人,甚至几度企图自尽。当还好当朝众多人士为苏轼求情,王安石也劝神宗说:圣朝不宜诛名士。就连太皇太后曹氏也劝神宗,说苏轼可是你父王仁宗皇帝给你留下可作宰相的人才啊。章惇等人出面力挽,神宗本就不想杀苏轼,于是在神宗的坚持下从轻发落,苏轼终免一死,贬谪为“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”,轰动一时的“乌台诗案”就此销结。所谓“乌台”,即御史台,因官署内遍植柏树,又称“柏台”。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,乃称乌台。
寒食帖苏轼在狱中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: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,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。由于父子不能见面,所以早在暗中约好: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,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,就改送鱼,也好心里有个准备。巧的是有一日,钱粮用尽,需出城去借。于是把给苏轼送饭一事托付一亲戚代劳,但是忘了告诉亲戚暗中约定之事。偏巧那个亲戚那天送饭时,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。苏轼一见大惊,以为自己凶多吉少,便在极度悲伤的状态下,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:
其一:“圣主如天万物春,小臣愚暗自亡身。百年未满先偿债,十口无归更累人。是处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独伤神。与君世世为兄弟,更结来生未了因。”
其二:“柏台霜气夜凄凄,风动琅珰月向低。梦绕云山心似鹿,魂飞汤火命如鸡。额中犀角真君子,身后牛衣愧老妻。百岁神游定何处?桐乡应在浙江西。”
苏轼在元丰二年(年)下放黄州,起初借居于定慧院,后来好友马梦得请求黄州太守帮助苏轼,在黄州城东一片山坡的废弃营地栖身。苏轼在当地父老的协助下,除草开荒,整顿出了一个可以居住的院子。书房于元丰四年(年)建成后,苏轼提笔写下了四字。
起名“东坡雪堂”有三层含义:
一、苏轼从小喜爱白居易的诗作,而苏轼的人生际遇与白居易相似。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时常在忠州城东的坡地上种树,经常去那里散步欣赏风景,曾赋有“东坡向春暮,树木今如何?”“朝上东坡走,夕上东坡步,东坡何所爱,爱此新生树”的诗句。苏轼起名“东坡”也是向白居易致敬吧。
二、他所栖身的地方就是黄州城东的一片山坡,远处是滚滚长江。苏轼曾赋诗词云:“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,家童鼻息如雷鸣,敲门都不应,倚仗听江声。”苏轼很喜爱这个地方,遂以“东坡”自号。
三、书房始建于大雪纷飞的季节,东坡为纪念天寒地冻的季节,仿佛更能砥砺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,因此命名。并且在书房的墙壁上画上了雪景来纪念。
也就是从这里开始,死去了“苏轼”,活过来了一个全新的生命“东坡”。
“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。”从此苏东坡的文风也一改之前的尖锐与愤怒,“代之而出现的,则是一种光辉温暖、亲切宽和的识谐.醇甜而成熟,透彻而深入。”下棋时,他悟到:“着时自有输赢,着了并无一物”。他不再执著于“奋力有当时志世”而是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”所以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,面对“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”,发出“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的感叹,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。他飘然独立,只愿做一只孤鸿: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”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,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:“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“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
寒食帖局部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《寒食帖》就是于草堂落成后的第二年寒食节写下的两首诗稿。寒食节在唐宋属于比较重要的节日,而那年的寒食节阴雨连绵不断,雨中的杜鹃和海棠开满山坡,猩红如血,白如雪花,洁净如泪,空中飞舞的烧纸,向追逐的白蝶,又似死去不甘心的亡魂“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”。《寒食帖》记录了东坡春天里无法消除的愁绪,生命在穷途末路中绝望的哭声。那个曾经热烈的青年,而今失去了一切的梦想与热情,心如死灰。
寒食帖局部《寒食帖》流传至今,上面留下了众多历史记忆的叠加。原稿是东坡于年书写,大概北宋年东坡的好友黄庭坚在后面题了跛尾。北宋亡国之后,南宋的张縯在上面题了一段自己祖先收藏此贴的故事。另外在许多纸与纸的骑缝处都有骑缝章。
南宋亡国后,元文宗皇帝在左上角留下一方“天历之宝”的押角印。然后,到了明代,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董其昌也留下跛文: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,必以此为甲观。以摹刻戏鸿堂贴中。董其昌观并题。董其昌也认为这是他生平见过最好的苏东坡墨迹了。明代还有“韩逢禧”、“韩世能”父子收藏过。
明灭清初,满清著名词人纳兰容若收藏了这幅作品,于是在上面留下了“成子容若”、“楞伽”、“成德”、“楞伽真赏”的印记,可惜的是被王国维誉为清代最好的诗词大家没有留下一两句话。
寒食帖局部寒食帖-黄庭坚题跛后清代的收藏题字狂人,乾隆皇帝把此贴收入内府,在上面题诗,盖印。“古希天子”、“太上皇帝之宝”等印。似乎是怕被后人遗忘,乾隆在收藏过的很多字画上都拼命题诗、盖印。
后来大清没落,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,也在《寒食帖》上留下了火烧烟熏的痕迹。二十世纪二十年《寒食帖》流入日本,经过东京大地震又经过二战美军轰炸东京,硝烟战火之气都跃然纸上,使人心惊,仿佛历史的劫难历历在目。
《寒食帖》高清大图《寒食帖》一千多年的传承,看尽多少朝代兴亡,历经无数劫难,最终回归祖国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最后附上《寒食帖》原文结尾:
一曰:“自我来黄州,已过三寒食,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今年又苦雨,两月秋萧瑟。卧闻海棠花,泥污燕支雪。闇中偷负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须已白。”
二曰:“春江欲入户,雨势来不已。小屋如渔舟,蒙蒙水云里。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。那知是寒食,但见乌衔纸。君门深九重,坟墓在万里。也拟哭途穷,死灰吹不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