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SiteName}
首页
赤壁新闻
赤壁特产
赤壁天气
赤壁房产
赤壁旅游
赤壁招聘

母爱家风苏轼的家风故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苏轼母程氏家训

苏母程氏,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之妻,出身名门,自有书读诗书,深具闺秀风范。苏洵去世时,其子苏轼、苏辙虽已成人,且已满腹经纶,但是两个儿子从读书到做人,母亲程氏仍然要求十分严格,敦敦教诲,鼓励他们“奋厉有当世志”,“立乎大志,不辱苏门,也不悔于国家”。

(一)以身作则。一次,十多岁的苏轼夜读《后汉书范滂传》,有所感慨而跪请其母曰:“儿愿为滂,母亲许我乎?”母大喜答之:“汝能为滂,吾不能为滂母乎?”

苏轼问母亲说,“母亲,儿长大后要做范滂这样的人,您愿意吗?程夫人十分高兴地回答说:“你能做范滂,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?”

(二)仁义为本。苏轼一家搬进纱縠行新居不久,便发现前人窑藏的一坛金银,可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,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。并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凡非份之财,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,这是做人的准则。正是程夫人教导有方,铸就了苏轼兄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。

苏轼家训

苏东坡虽屡遭贬谪,但他一生尊亲敬祖,好善乐施,重农兴文,为政有声,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与此同时,苏东坡留在武穴的一支遗脉也被人发现。

“凡吾子孙,必讲文明。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。夫正妇顺,内外有别。老小有序,礼义廉耻,为人豪杰,处事必公。费用必俭,为官必廉。非义不取,救死扶贫,敦亲睦族,敬老尊贤……”这一段刻在祠堂里的武穴苏氏族规,据说是苏东坡留给后代子孙的家训。

宋仁宗嘉佑元年(),21岁的苏轼进士及第,年,26岁的他以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官职登上了北宋的官场。

(一)清廉自持。苏轼一生从未以权谋私,尤其是在地方官的任上,一心一意为民办事,徐州抗洪保堤,密州灭蝗救灾、杭州减赋赈荒,掘湖修堤,都是让当地人民世代铭记的美好政绩。不仅如此,他还自掏腰包,为当地人民做好事。

(二)廉政爱民。苏轼不仅不贪财,不以权谋私,而且反对豪华奢靡,提出整治官员贪腐的具体措施。广泛流传于后世的“谏买浙灯”、“扬州罢会”、“节用以廉取”以及“课百官”等疏章都反映了苏东坡勤政爱民的思想。苏东坡曾上书《六事廉为本赋》,强调“事有六者(官吏们应具有的六项素质:廉善,廉能,廉敬,廉正,廉法,廉辨。本归一焉,各以廉而为首。”

“功废于贪,行成于廉”。苏轼梳理出自古至今为官从政的一条铁律:为官从政,要以廉为先;为官之道,要以廉为首;功业毁废于贪婪,德行养成于廉洁。

(三)勤俭节约。放逐黄州时,苏轼耕耘东坡之上,披星戴月,“日炙风吹面如墨”。他在《前赤壁赋》中写到: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,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格。苏东坡制定消费计划,严格厉行节约,始终戒奢崇俭、清廉自持的作风,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孙子侄们。他的第二子苏迨,生子符,据《广济县志》与《武穴苏氏家谱》记载:武穴苏氏始祖,东坡之孙符,官任宋礼部尚书,授湖广观察使,敕赠金紫光禄大夫,途经广济,病卒梅川靑蒿铺,墓葬蜈蚣林。其子杞守墓三载,定居广济(现武穴市)。

(四)乐善好施。苏家风代代相传。东坡第二十三代孙,登仕郎苏盛堂生活简朴,却尤喜乐善好施。有好几次因帮助别人,自己一家却受冻挨饿,他也从不后悔。他好种粟,并拿家中的稻米与别人换粟,他用大仓将粟储存起来。别人觉得奇怪,问他,他只说,粟性坚,不易霉烂。

咸丰年间,有一年广济县遭遇大旱,苏盛堂拿出储存了几年的粟来熬粥赈灾,救了数以千计的灾民。

东坡第五代孙女曾嫁给抗蒙英雄余玠。余玠当年家贫如洗,生活难以为继,苏夫人勤劳苦作操持家务,相夫教子,支持丈夫苦读兵书,练身强武,并拿出娘家苏家山地契,租田卖山救济夫家,最终成就了一代名将民族英雄。

来源:廉洁四川

发布:兰州市妇联宣传部

发布:兰州市妇联信息中心

原标题:《母爱家风

苏轼的家风故事》

    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hibizx.com/cbtq/12587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