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年12月3日,周瑜逝世,享年36岁。周瑜对刘反曹作出了成功的贡献。事实上,周瑜比诸葛亮早成名了。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,周瑜已经在那个时候声震了东吴。两者之间很少有交集。
据《三国志》中史学家陈寿的记载,周瑜让孙权出兵,在备战途中死于巴丘。三国时期,感冒都有可能杀人时期。周瑜当时中箭。当他骑马时,不小心让伤口裂开了。
根据正史记载,周瑜身上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
第一是性情气度宽宏阔达,大体很得人心。例如,志存高远的青年周瑜,在很小的时候就掌管了东吴的政权。有些人不同意他,尤其是程普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在东吴早期的将领中,程普受人尊敬,被称为“程公”。周瑜回来后,故意羞辱周瑜。周瑜没有当真。在程普面前,降低身份来赢得人心,后来连程普和周瑜交往,也大加赞扬,说他跟周瑜交流就像“喜欢喝酒,不经意间就醉了”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,就是咱们熟知的“饮醇自醉”。不然也不会找到小乔这样的媳妇。
第二,历史上说,周瑜是一个有见识的人,身为都督知人善任懂得培养人才。东汉末年,三国局势尚未形成,最强大的既不是曹操,也不是刘备,也不是孙权,而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敢称帝的袁术,袁术还有个比较出名的哥哥,便是瓜分了冀州袁绍。袁术想让周瑜去帮他打天下,周瑜没去。在15岁的时候,选择追随孙策。培养鲁肃为接班人看人很准
周瑜的第三个特点:胆略过人,建独断之明,出众人之表率。意思是说周瑜关键时刻善于决断,勇于任事。这一点体现在联刘反曹这件事。建安十三年,面对曹操的队伍胜利,大家都主张降曹,但周瑜不同意。自愿以“3万多士兵,住在峡口,保障江东安全。”决定当晚,经过周瑜的劝说孙权抗曹的信心。因而赤壁之战三足鼎立。
剧照大乔小乔
在帝制时代,谁是“正统”是天下头等大事。所以我们看,在此后数百年。先是在唐朝,杜甫在诗中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,到了杜牧,已经在诗中开始对周瑜开始调侃了: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到了宋朝,在元朝入侵的压力之下,“正统说”显得更加重要,朱熹的理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,帝蜀寇魏、尊刘伐曹三国渐成定局。
之后经历元朝乱世,到了小说家罗贯中笔下,一代男神周瑜,终于成了一个气量狭小,嫉贤妒能的小人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,距离自己时代越近的信息越容易被接受,但往往距离事件发生的时代越近,相关的记载就越接近于真实。
晋朝开始后,为堵住天下悠悠之口,统治者有两种选择,一是以汉为正统,顺应民心,二便是以魏为正统,禅位。当时天下三分已久,百姓渴望统一。战争期间,百姓自然想念汉朝时和平的样子。先秦文化以来,文人墨客总是将正统看得无比的重,三国期间,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,令无数人诟病。
如果此时,晋朝以魏禅位来宣传自己,不就等于告诉世界,自己要在一条反叛的路上越走越黑,更何况,明是禅位,实则篡位,为了掩饰这一点,也不能尊魏。如果选择汉作为正统,来赚取文人的好感,也可以将自己篡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,说成为汉要一个公道。
统治者无论如何选择,不过都是为自己的利益,为国家考虑。在这样的权势的诱惑下,道德和历史的公正显得微不足道。中央集权体制下,永远以天子为先。而那些体制下的人们,随时都可能被拿来成为牺牲品。三国演义中,哄抬了诸葛亮,贬低了周瑜,就是封建权势的政治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