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”,杜牧到赤壁古战场游玩时,捡到三国时的遗物,遥想当年三国英雄成败,感慨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《赤壁》。
胜利往往是被人们颂扬的,三国时,周瑜巧借东南风大破曹操的连环船,化解了东吴的危机,为后世留下一场精彩的赤壁之战。
那么问题来了,你知道这场战役到底发生在哪里吗?
1、书里写的不一定是真的建安十三年(年),曹操统一了北方,率领大*就浩浩荡荡南下伐吴,由于曹*势头太猛,刘备的人马被冲杀得七零八落,无奈只能去向“碧眼儿”孙权求救。
“这一拜,春风得意遇知音。”
于是孙刘联盟合兵抗曹,两*逆水而上,来到了赤壁,凑巧遇到了正在渡江的曹*,双方在河道爆发团战。
魏蜀吴赤壁之战图
毕竟是北方来的汉子,曹*兵士不识水性,遇到风浪颠簸就水土不服,而且还是二打一,在这种情况下,只能不敌撤退到长江北岸。
很快,机智的曹阿瞒就下令将战船首尾用铁索连接起来,船果然平稳不少,看来只要操练好水*,等到良机就可以继续出击了。
(曹操平定北方后南下与孙刘决战,是夜明月皎洁,他在长江之上置酒设乐,酒酣,操取槊立于船头,慷慨而歌,歌词就是那首《短歌行》,曹操横槊赋诗图,为月冈芳年所绘。)
只不过,停靠在南岸的孙刘大*可不会留机会给他们,老将*盖向周瑜献计道:“今寇众我寡,难以持久,然观操*船舰首尾相连,可烧而走也。”
两人一拍即合,于是*盖诈降,派人送一封信给曹操,表示要脱离东吴,投降他魏王。
小说里经典的桥段“周瑜打*盖”,*盖借此博取曹操的信任
在约定之日,*盖偷偷准备好十艘蒙冲快艇,满载着薪草膏油,外面裹着赤幔,插着旌旗龙幡。
诈降的*盖一把大火烧红了赤壁,烧得曹*哭爹喊娘,溃不成*。孙刘联*乘势追击,曹操见势不妙只好再加一把火,把所有的船都烧了,毕竟带不走也不能留给敌人嘛!曹操败走华容道(今湖北潜江西南),溜之大吉,留下曹仁守江陵。孙刘联*破曹仁,收取江陵。赤壁之战中,曹*以优势兵力败于孙刘联*,损失近半,初略估计约在8万到10万人,可谓大败。曹*只好退守襄阳一线,孙刘两方瓜分南郡,自此三国鼎立格局初现。
关于赤壁之战的主战场赤壁在哪里,一直以来还是颇有争议的,有文赤壁和武赤壁等说法。文赤壁也叫东坡赤壁、*州赤壁,位于如今的湖北省*冈市*州区西北。这里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大文学家苏轼的早年在*州为官时所做的诗词赤壁赋,认为*州赤壁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。
那时是隆冬的十一月,连老天也相助他们东吴,天刮起了东南风,船队举帆顺风向前,像箭一样驶向曹操的船寨。
《古今图书集成·经济汇编·戎*典·第九十七卷》所载的蒙冲图。
曹*将士听闻东吴大将来降就毫无戒备,谁也想不到在临近船寨之时十条大船突然起火。
火借风势,风助火威,十艘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般,直接就冲进曹*阵营,曹营的舰船都挤在一起,很快火势就蔓延开来,眨眼间就烧成一片火海。
火烧赤壁
随后,周瑜和刘备率*痛打“落水狗”,曹*伤亡惨重,只能退回北方。
这场现实中的战争和想象中截然不同,剧情并没有像《三国演义》里有“周瑜打*盖”、“草船借箭”等精彩的典故。
遥想公瑾当年,雄姿英发
亦没有诸葛亮智激周瑜联合抗曹,故意将“天才少年”曹植所做的《铜雀台赋》中一句诗改成:“揽二乔于东南兮,乐朝夕之与共。”(原句为:连二桥于东西兮,若长空之虾蝾。),就连“借箭”的主人翁也并非诸葛孔明,而是孙权。
虽然与小说中差别很大,但经过这场赤壁之战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。
三分汉鼎标志
2、从默默无闻到闻名世界发源于“世界屋脊”的长江,就像一条透明的玻璃带,从神秘的青藏高原汇流而下,一路向东奔流入海,长波逐若泻,连山凿如劈,串起重庆、宜昌、武汉等知名城市。
长江沿岸主要城市
但也有曾经默默无闻,改名后一夜闻名的小城市,比如湖北省的赤壁市。
这座长江边上的小都市,原先叫做蒲圻(púqí),缘起于三国东吴*武二年,因湖多盛产蒲草(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),形成了集市而得名,清康熙《蒲圻县志》中就有记载:“沙羡境内有蒲圻湖,以湖产蒲草故名。”
隶属湖北省的赤壁,是由咸宁市代管的县级市
蒲圻县建县之初,所辖范围可是很大的,包括今嘉鱼、蒲圻、崇阳、通城4县版图。唐天宝元年(年),分置唐年县(今崇阳、通城),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(年),分置嘉鱼县。
不过历史上的蒲圻县一直寂寂无名,到了年5月,经国务院批准,蒲圻县撤县设市,由咸宁市代管,年6月,正式更名为赤壁市。
今天的赤壁市
改名后的赤壁市,一时名声大振,究其原因就是与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有关。
正是因了三国时期的这段往事,赤壁才成为文人墨客们心中的圣地,他们驾舟闲游长江、凭吊赤壁,并留下许多名篇。
这几首诗,你认识几句
诗仙李白就有《赤壁歌送别》诗“二龙争战决雌雄,赤壁楼船扫地空。烈火张天照云海,周瑜于此破曹公......”
而在吟咏赤壁的众多诗词中,影响最著的当数苏东坡的《赤壁怀古》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......”
今天蒲圻、*州、嘉鱼这几个地方都在争“赤壁之战发生地”这个响亮的名称。
蒲圻古城
但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几乎是公认了的,唐魏王李泰的《括地志》就有言:“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,既曹公败处。”
在赤壁对岸的乌林,就曾多次发掘出东汉晚期的文物,有了这些历史记载和遗物,国务院也就批准了将“赤壁”这个金字招牌送给蒲圻。
(铭文弩机,赤壁镇墓葬出土,望山上刻“上大将*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”,它的出土为研究赤壁之战提供了实物资料。)
3、到底在哪?公元年,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,足以影响历史进程,那就是三国时期 的赤壁之战。这场发生在赤壁(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)的战争,孙权、刘备联*以少胜多,大破曹*,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赤壁之战发生在哪里呢?
建安十三年,也就是年,曹操封丞相,挟天子以令诸侯,壮志满满,意气风发。曹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,亲帅大*10万进*荆州刘表。上天对曹操不薄,还没到荆州呢,刘表就病死了,刘琮继位。
荆州在刘表苦心经营下,还是颇有实力的,拥兵甲十万,不可小觑。不过,没了刘表的荆州,是刚继位的刘琮无法完全掌控的,刘琮送了曹操一个大礼,携荆州之大部分兵力投降了。而刘备刘皇叔对这一切还蒙在鼓里,直到曹*到了宛城(今南阳)才知,没办法只好36计走位上策。
刘备吃瘪,曹操哪能这么轻易放过他。派精锐骑兵一路猛追,最终在当阳长坂坡(今湖北宜昌当阳东北)追上刘备,刘皇叔被打爆,只好退往夏口(今湖北汉口)。刘备这一逃不要紧,老天爷把曹操的幸运之门给关上了。
此时正是9月,秋季丰收的季节,曹操去了江陵(今湖北荆州),接收了投降的荆州水陆*约七八万人以及大量的物资,收获颇丰。
而此时的权在干什么呢,孙权被曹操号称80万大*吓怕了,究竟是投降曹操还是连刘抗曹,拿不定主意。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柴桑(今九江柴桑区),说服孙权共谋抗曹大计。
转眼到了冬天,曹操兵分两路水陆并进准备攻打夏口,一路由自己统领自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发,一路自襄阳沿汉水而下。曹*总兵力并非号称的80万大*,实际兵力应该在十六七万左右。
孙刘联*这方面,刘备兵力一万余人外加驻守夏口的刘琦一万余人,总兵力约两万多人。孙权派出周瑜、程普、鲁肃等人,率3万水*和刘备汇合。孙刘联*总兵力也就5万多人。
如此看来,曹操VS孙刘联*方兵力约为3:1,貌似曹操战胜的概率会更高一些。实际战争并非以人数取胜,曹操士兵人数虽然占优,但是北方士兵较多,南船北马,玩起水战来战力就大打折扣了。虽然收编了以蔡瑁为首的几万荆州水*,但是刚刚归附的荆州兵人心未定,战力也是可疑的。
顺江而下的曹*和逆江而上的孙刘联*在赤壁相遇了,初次交手信心满满的曹*出师不利,加上*中遭瘟疫,遂驻扎在乌林(今湖北洪湖境内),和孙刘联*隔江对峙,并等待后续部队到位。曹操能等,但是孙刘联*却等不得,于是*盖上场了。
诈降的*盖一把大火烧红了赤壁,烧得曹*哭爹喊娘,溃不成*。孙刘联*乘势追击,曹操见势不妙只好再加一把火,把所有的船都烧了,毕竟带不走也不能留给敌人嘛!曹操败走华容道(今湖北潜江西南),溜之大吉,留下曹仁守江陵。孙刘联*破曹仁,收取江陵。赤壁之战中,曹*以优势兵力败于孙刘联*,损失近半,初略估计约在8万到10万人,可谓大败。曹*只好退守襄阳一线,孙刘两方瓜分南郡,自此三国鼎立格局初现。
关于赤壁之战的主战场赤壁在哪里,一直以来还是颇有争议的,有文赤壁和武赤壁等说法。文赤壁也叫东坡赤壁、*州赤壁,位于如今的湖北省*冈市*州区西北。这里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大文学家苏轼的早年在*州为官时所做的诗词赤壁赋,认为*州赤壁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。
而武赤壁则也有争议,比较流行的说法则是蒲圻说和嘉鱼说。蒲圻说认为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的蒲圻县(已改为赤壁市)西北,江对岸是乌林。嘉鱼说认为赤壁之战古战场在咸宁市嘉鱼县东北。对于蒲圻说和嘉鱼说,如今也是各有相关史书记载,相比之下蒲圻说的接受度更为广泛,因为不但有史书记载,而且出土很多东汉时期的文物与之佐证,有不少专家学者都采用蒲圻说这种说法,像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专家谭其骧先生就认同蒲圻说。
不管赤壁古战场在哪里,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